茶道,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。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(shù),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,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。它通過沏茶、賞茶、聞茶、飲茶、增進(jìn)友誼,美心修德,學(xué)習(xí)禮法,領(lǐng)略傳統(tǒng)美德,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。喝茶能靜心、靜神,有助于陶冶情操、去除雜念。
程序
洗茶:將沸水倒入壺中,又迅速倒出。
沖泡:沸水再次入壺,倒水過程中壺嘴“點頭”三次,即“鳳凰三點頭”,向客人示敬,水要高出壺口,用壺蓋拂去茶末兒。
封壺:蓋上壺蓋,用沸水遍澆壺身。
分杯:用茶夾將聞香杯、品茗杯分組,放在茶托上。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,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、香、味一致的茶。
分壺: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,茶斟七分滿。
奉茶:以茶奉客。
聞香: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,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。
品茗: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,分三口輕啜慢飲。
鳳凰三點頭
分類
煎茶道
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。最早記述于唐代,有“吃茶”之說。流行于宋代。
法門寺出土的金質(zhì)茶具,展現(xiàn)了唐代人“吃茶”的情形。茶葉經(jīng)烘干后碾成粉末,和水一起煮,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(diào)料,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,所以又叫“吃茶”。
唐代的煎茶,是茶的最早藝術(shù)品嘗形式。
斗茶道
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,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(yōu)劣的一種品茶藝術(shù)。斗茶又稱為茗戰(zhàn),興于唐代末,盛于宋代。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。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(shù)的最高表現(xiàn)形式。其最終目的是品嘗,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,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,做到色、香、味三者俱佳,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。
工夫茶道
清代至今某些地區(qū)流行的工夫茶是唐、宋以來品茶藝術(shù)的流風(fēng)余韻。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、漳州、泉州和廣東的潮州。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(qū)也有盛行。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。飲工夫茶,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,特別是待客,更為講究。
器具
置茶器
① 茶則: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。
②?茶匙: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。
③?茶漏(斗):放于壺口上導(dǎo)茶入壺,防止茶葉散落壺外。
④ 茶荷:屬多功能器具,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,還可視茶形、斷多寡、聞干香。
⑤ 茶擂:用于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,方便投入壺中。
⑥ 茶倉:分裝茶葉的小茶罐。
理茶器
① 茶夾:將茶渣從壺中、杯中夾出;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。
② 茶匙:用以置茶、挖茶渣。
③ 茶針:用于通壺內(nèi)網(wǎng)。
④ 茶槳(簪):撇去茶沫的用具;尖端用于通壺嘴。
⑤茶刀:取、倒茶葉。
分茶器
① 茶海(茶盅、母杯、公道杯):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后可倒入茶海,然后依人數(shù)多寡平均分配;而人數(shù)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(chǎn)生苦澀味。茶海上放濾網(wǎng)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。
品茗器
① 茶杯(品茗杯):用于品啜茶湯。
② 聞香杯:借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。
③?杯托:承放茶杯的小托盤,可避免茶湯燙手,也起美觀作用。
滌潔器
①?茶盤: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。
②?茶船(茶池、茶洗、壺承):盛放茶壺的器具,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,是養(yǎng)壺的必須器具。
③ 渣方:用以盛裝茶渣。
④ 水方(茶盂、水盂):用于盛接棄置茶水。
⑤ 滌方:用于放置用過后待洗的杯、盤。
⑥?茶巾:主要用于干壺,可將茶壺、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干;其次用于抹凈桌面水滴。
⑦ 容則:擺放茶則、茶匙、茶夾等器具的容器。
配件
① 煮水器: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(潮汕爐)+玉書碨、酒精爐+玻璃水壺、電熱水壺、電磁爐等。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、煮水無異味。
② 壺墊:紡織品。用于隔開壺與茶船,避免因碰撞而發(fā)出響聲影響氣氛。
③ 蓋置:用來放置茶壺蓋、水壺蓋的小盤(一般以茶托代替)。
④ 奉茶盤:奉茶用的托盤。
⑤ 茶拂: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。
⑥ 溫度計:用來學(xué)習(xí)判斷水溫。
⑦ 茶巾盤:用以放置茶巾、茶拂、溫度計等。
⑧?香爐:喝茶焚香可增茶趣。
理論
天人合一
中國茶道吸收了儒、道思想精華。道家的學(xué)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“天人和一 ”的哲學(xué)思想,樹立了茶道的靈魂。同時,還提供了崇尚自然,崇尚樸素,崇尚真的美學(xué)理念和重生、貴生、養(yǎng)生的思想。
正因為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學(xué)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,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,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、親近自然的強(qiáng)烈渴望,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(lǐng)略到“情來爽朗滿天地”的激情以及“更覺鶴心杳冥”那種與大自然達(dá)到“物我玄會”的絕妙感受。
尊人
中國茶道中,尊人的思想在表現(xiàn)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(rèn)識上。茶人們習(xí)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“三才杯”。杯托 為“地”,杯蓋為“天”,杯子為“人”。意思是天大、地大、人更大。如果連杯子、托盤、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,這種拿杯手法稱為“三才合一”。
貴生
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。在道家貴生、養(yǎng)生、樂生思想的影響下,中國茶道特別注重"茶之功",即注重茶的保健養(yǎng)生以及怡情養(yǎng)性的功能。
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(guī)矩,而是從養(yǎng)生貴生的目的出發(fā),以茶來助長功行內(nèi)力。如馬鈺的一首《長思仁·茶》中寫道:
一槍茶,二槍茶,休獻(xiàn)機(jī)心名利家,無眠未作差。
無為茶,自然茶,天賜休心與道家,無眠功行加。
可見,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,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,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。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,飲了茶更有精神,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,增添功力和道行。
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(dāng)作忘卻紅塵煩惱,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。對此,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《水調(diào)歌頭·詠茶》一詞中寫得很妙:
二月一番雨,昨夜一聲雷。槍旗爭展,建溪春色占先魁。采取枝頭雀舌,帶露和煙搗碎,煉作紫金堆。碾破春無限,飛起綠塵埃。
汲新泉,烹活火,試將來,放下兔毫甌子,滋味舌頭回。喚醒青州從事,戰(zhàn)退睡魔百萬,夢不到陽臺。兩腋清風(fēng)起,我欲上蓬萊。
坐忘
“坐忘”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(dá)到“至虛極,守靜篤”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。受老子思想的影響,中國茶道把“靜”視為“四諦”之一。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(dá)到“一私不留、一塵不染,一妄不存”的空靈境界呢?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,這稱之為“坐忘”,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,忘掉自己的聰明。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,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,以及“滌除玄鑒”“澄心味象”的審美觀照,均可通過“坐忘”來實現(xiàn)。
無己
道家不拘名教,純?nèi)巫匀?,曠達(dá)逍遙的處世態(tài)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。道家所說的"無己"就是茶道中追求的"無我"。無我,并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,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,達(dá)到契合自然、心納萬物?!盁o我”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,近幾年來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(lián)合舉辦國際“無我”茶會,日本、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,這正是對“無我”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。
道法自然
中國茶道強(qiáng)調(diào)“道法自然”,包含了物質(zhì)、行為、精神三個層次。
物質(zhì)方面,中國茶道認(rèn)為:“茶是南方之嘉木”。是大自然恩賜的“珍木靈芽”,在種茶、采茶、制茶時必須順應(yīng)大自然的規(guī)律才能產(chǎn)出好茶。行為方面,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,一切要以自然為美,以樸實為美,動則行云流水,靜如山岳磐石,笑則如春花自開,言則如山泉吟訴,一舉手,一投足,一顰一笑都應(yīng)發(fā)自自然,任由心性,絕無造作。精神方面,道法自然,返樸歸真,表現(xiàn)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,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、恬淡、寂寞、無為,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,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,升華到“無我”的境界。